195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了军衔制,到1958年,共有57名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,这些将领被誉为“开国上将”。其中,来自贵州的仅有一位,他就是杨至成。今天,我们就来讲述杨至成的传奇一生。
杨至成于1903年出生在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的一个侗族家庭。早年间,杨至成主要在家乡接受教育,曾就读于贵州省甲种农业学校。在求学过程中,他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,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,渐渐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青春年少的杨至成,早已萌生了为国为民的理想,决心投身革命事业。
1926年,杨至成考入了中国的军事摇篮——黄埔军校。在校期间,他通过周逸群的介绍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被派往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担任连政治指导员。那时,杨至成身上的理想与革命热情与日俱增,为他日后投身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展开剩余72%1927年,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,大革命的号角吹响后却最终失败。然而,中国共产党并未因此灰心丧气,反而在同年8月1日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南昌起义,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。杨至成也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起义中,坚定地投身其中,成为了其中一员。
尽管南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,杨至成并未退缩,跟随朱德、陈毅一同来到井冈山,加入了红四军。1929年4月,红四军在福建长汀整编,朱德任军长,毛泽东为党代表,杨至成担任红四军副官长,主要负责红四军的后勤保障工作。由此,他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十年的后勤工作生涯,也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后勤管理经验。
在当时,我党在南方各省建立了大小不一的苏维埃政权,而蒋介石则不断发动对苏区的围剿行动。杨至成身为军队的后勤保障人员,凭借自己卓越的物资调度和保障能力,成功支援了多次防卫战,成功打退了国民党四次进攻,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1934年,受“左倾”错误思想的影响,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遭遇了失败,杨至成也因此被降职为供给科科员,并随中央红军开始了艰苦的长征之旅。1935年1月,在遵义会议召开后,党和红军的领导层得到了转折性调整,杨至成也在这次会议后重新获得重用,担任中革委先遣工作团主任。为了解决长征途中红军的物资困境,杨至成带领工作团竭尽全力调集物资,保障了红军的长征之路,最终为红军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杨至成转战陕甘宁边区,在这片革命热土上,他再次发挥了自己在后勤方面的才干,保障了边区的物资供应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他参与了延长炼油的工作,成功解决了中央机关的油料问题。当时人们常说:“杨至成在延长炼过油,他会鼓捣这一套!”可见他的后勤能力非同一般。
由于长期的战斗和繁重的工作,杨至成的身体逐渐出现问题,患上了高血压、肺结核和癫痫等疾病。抗战中后期,杨至成被送往苏联进行治疗,同时也在伏龙芝学院学习,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后勤管理的专业知识。这一段时间的治疗与学习,使得他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革命事业中的综合能力。
解放战争时期,杨至成被派往东北,先后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和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,在东北的解放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。1949年,杨至成随四野南下,一路打到两广地区,并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。
在随后的岁月里,杨至成还先后担任了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、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、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。1955年,杨至成被授予上将军衔,成为了新中国的“开国上将”之一。
然而,长期的战斗和不断繁重的工作,给杨至成的身体带来了沉重负担。建国后,他在后勤保障和军校建设方面的辛勤工作,让他身心俱疲,心脏病逐渐加重。1967年2月3日,杨至成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不幸逝世,享年64岁。
杨至成去世后,中央军委发布的悼词中写道:“他的不幸逝世,是我军的一个损失。”他的英勇奋斗和卓越贡献,始终铭刻在人们心中,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杜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