害怕别人讲真话,动用高压手段压制所有反对声音的人,最终会走向怎样的结局?
这样的现象并非历史中的帝王将相专属,即使在当下社会,这类情况也屡见不鲜。
举个例子,许多领导干部面对下属不同意见时,惯用的说辞往往是:
“我更懂,还是你更懂?”
“我是领导,还是你是领导?”
“听我的还是听你的?”
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面粉还多……”
他们依靠手中的权力、资历、地位和年龄等优势,强行压制异见和不同声音。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,似乎所有问题都得到统一,但实际问题真的解决了吗?
其实并没有。那些问题不过被暂时掩盖起来了。最终的后果会如何呢?
展开剩余81%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的商鞅故事,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。
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关于商鞅的记载只有寥寥几行,却深刻描绘了他人生的起伏。
起初,我满怀羡慕地看着他如何遇到了明君,展现才华,人生如日中天,登上高楼宴请宾客。然而不久之后,你会看到他被清算,曾经的高楼轰然倒塌。
那么,商鞅为何会落得如此结局呢?
书中有一段有趣的对话:赵良去见商鞅,商鞅问他:“你觉得我和五羖大夫(百里奚)谁更厉害?”
百里奚是秦穆公的重要谋臣,曾用五张羊皮换取他的辅佐,助秦国称霸。
赵良回答道:“千人对你唯唯诺诺,不如一人敢直言不讳。我愿终日直言而无惩罚,是否可行?”
赵良的意思是:千人都只会阿谀奉承,不如有一个人敢诚恳提出正确意见。我想说真话,但怕被处罚,能否保证我说实话不会遭到惩罚?商鞅表示可以。
赵良还指出一个明显的对比:商鞅严苛到出门都必须有严密的安保,穿两层防箭衣,几乎无人敢接近;而百里奚出门却是悠然自得,安步当车,阳光下也不打伞,完全不需戒备。
最终,赵良警告商鞅:如果继续这样,老国君一死,新君上位,你的好日子就完了。
然而商鞅并未采纳他的建议。五个月后,秦孝公驾崩,继位的是儿子。新君一上台,便清算了商鞅,抄家灭族,五马分尸,死得凄惨。
商鞅推行变法,初衷是为了秦国强盛,百姓有尊严,避免被诸侯轻视,让人人遵守法律,人人平等,国家才能大治,人民才能安居乐业。
可惜,商鞅的问题也很明显:他的法律严苛且刚愎自用,不愿听取反对声音。强势时期,他用高压手段掩盖了问题,压制了异议,但当问题积累到无法压制时,危机爆发了,最终导致惨烈的结局。
商鞅为何会向赵良提出那个问题?这说明他当时已有些自满,自觉变法成功,甚至觉得自己比百里奚更强。
确实,客观来看,商鞅的功绩更大,但他的“初心”却让秦国人不敢说出真话,大家只能夸奖他的法令和治理,若敢批评,就可能遭受处罚甚至株连全家。
这就是商鞅最大的致命缺陷。
我们常说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”,这话说得多听得多,却很少真正信服。
仔细观察,很多出问题的人,根本原因往往是刚愎自用。
鲜少听说哪位谨慎谦虚、善于虚心听取意见的人会陷入大麻烦。
反而越是位高权重、能力出众、声名显赫者,脾气往往越大,隐藏的小问题无人敢提,最终酿成大祸。
这也解释了许多品牌突然崩盘、公众人物形象崩塌的根源:起初无人敢说真话,问题积累到不可收拾时一触即发。
所以,千万别害怕别人说真话,不要畏惧批评和不同声音。至少说明你还有改正的机会。若没人敢说实话,不是他们死心,就是你已经来不及了。
压制不同声音、装作听不到或打击异议者,绝非解决问题的良策!
因此,无论是做事、带团队还是经营企业,都应认真听取不同意见,辨别谁是真正为你提建议的人,正视这些异见,才是规避风险、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。你认为呢?
更多《资治通鉴》的深度解读,欢迎订阅我的专栏,为你剖析其中的领导智慧与成事法则。(专栏主页可查)
煮酒论英雄,读史通谋略。
关注我,每天与你分享读史心得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杜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